最近读了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也迟迟不敢回头来剖析书里主人公的故事,它带给我一种沉重的压迫感,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如此贴切,如此的熟悉,根本经不起摊开来看,几次下笔又几次停笔。但正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如此靠近,我更想分享给朋友们,希望书里的悲剧不要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儿子与情人》描写的是主人公保罗的母亲格特鲁德女士的一生: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格特鲁德年轻时与矿工莫雷尔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一见钟情并迅速结婚,婚后因为两人出身不同、思想境界差异很大,两人的思想渐行渐远,母亲逐渐把对丈夫的期许投射到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希望跳出阶层,出人头地然后进入中产阶级,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家庭悲剧。格特鲁德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但也正是因为她的执念,导致整个家庭的悲剧。读完本书,让人心痛也唏嘘不已。
格特鲁德临终前
格特鲁德是城里人,出身于有教养的老式市民家庭,祖辈显赫,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一点土音也没有,一辈子坚决不学习丈夫的方言,也不允许家里每个孩子讲丈夫的方言,写一手漂亮的字体。居住在矿工之家的她几乎不与街坊邻居来往,在丈夫面前是个狂热的宗教徒,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崇高道德观念。而丈夫莫雷尔是个矿工,毛手毛脚,说话嗓门大,贪杯而好赌,偶尔还会对自己的老婆动手动脚。孩子出生以后,格特鲁德对孩子悉心照顾,做父亲的莫雷尔妒忌不已,最终格特鲁德鄙视自己的丈夫,她亲于孩子而疏远丈夫,丈夫只是一个提供生活费的工具而已;他也开始无视她,对她和孩子置若罔闻,家只是一个旅馆而已。夫妻间展开了一场斗争,一场可怕而残忍的斗争:妻子要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尊重她自己信奉的德行宗教,她就是标准,凌驾于家庭每一个成员。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生活是多么的压抑,在这样的家庭里面生活的每一个人是多么的痛苦。
矿山一隅
格特鲁德把自己对丈夫的所有期盼转嫁到自己的儿子身上。首先是大儿子威廉,十三岁的时候她给威廉找了一份“合作社”的办公室工作,虽然是打杂,也远比当矿工挣的钱少,但格特鲁德很为自己的大儿子而骄傲:威廉边在办公室打杂,边上夜校,学会了速记并在十六岁成为当地最好的速记员和簿记员,后来在夜校教书。十九岁那年,威廉离开合作社到诺丁汉找了一份差事,每周可以挣到三十先令,后来在伦敦找到一份年薪一百二十英镑的工作,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更是妈妈的骄傲。
格特鲁德
正是威廉的优秀,格特鲁德并没有把更多的期望放在二儿子保罗身上,但保罗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少年老成,敏感而细腻,知晓妈妈的所有心事,总是向着妈妈而反抗自己的父亲,甚至憎恨自己的父亲,父亲也因此成为这个家庭的局外人。可是天不遂人愿,保罗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而亡故,格特鲁德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以后,再次雄心壮志地要按照自己的夙愿打造二儿子保罗。
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让他不要移情于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包括和保罗年龄相当的姑娘,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儿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已。
保罗在和女友米丽安的交往过程也是年轻的保罗经历精神痛苦的过程。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接触日渐频繁,产生了感情,成了一对应该说是十分相配的恋人。然而可悲的是,米丽安过分追求精神满足而缺乏激情,并且也像保罗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从灵魂上吞噬保罗。这使得她与保罗的母亲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而这样的竞争注定要失败,命里注定要败在那占有欲更强,又可依赖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的老太太手下。
保罗身边的另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同样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畸形人。她生活在社会下层,与丈夫分居,一段时间内与保罗打得火热。保罗从这位“荡妇”身上得到肉体上的满足。然而这种“狂欢式”的融合,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结合。由于从米丽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罗需要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平衡,而克拉拉也急需展示自己的魅力,寻求自我的心理平衡。保罗在三个女人之间的拉扯中左右为难,无疑更加地悲哀。但作为母亲,格特鲁德在与儿子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撕心裂肺的灵魂上的缠斗,给保罗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口,也给自己带来了永恒的创伤,致使她终日郁郁寡欢,沉疴固疾,积重难返不久撒手人寰。
保罗与母亲
母亲的去世更加使得保罗丧失了生活的目标,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到哪里、干什么作者并没有介绍,也许作者想留下这样的悬念让人思考,也许这是作者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书里面对另外两个孩子亚瑟和安妮着墨不多,一笔带过。人的手指各有长短,父母对孩子也并不是能够一碗水端平,威廉在世的时候,威廉是母亲心中所有的希望,其他的孩子只是家庭成员;威廉去世以后,保罗替代哥哥成为母亲的希望,而姐姐安妮和弟弟亚瑟也只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而老矿工莫雷尔也依然是那个老矿工,一生中经历了中年丧子、老年丧妻之痛,但依然没有被妻子的高尚的宗教信仰所感化,要信奉妻子的教义,但当他回想起自己在舞会上邀请格特鲁德小姐跳舞的场景,也许依然会会心一笑:小姐真美!
很多人在评论《儿子与情人》这本书时,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恋母情结,但我更多地关注夫妻、母之间和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如果相处得当,家就是港湾,如果关系失衡,家就是樊笼。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编制了樊笼囚禁彼此,让人无法呼吸。
保罗与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