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员的照片,回忆营口师范班珍藏的营口市师范班团员照片

营口大喇叭2021/11/10 09:43:36

作者 修国金 刘泮玉

夏的一天清晨,著名楹联作者杨曦光,把他父亲珍藏的“营口市师范班团员照片”拿到我们俩的面前。我们左看、右看、反复看,一时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64年前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为了纪念那段岁月,我和同学刘泮玉共同合写了本文《回忆营口师范班》。

新中国成立之初,营口市教育事业虽然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教师缺乏成为主要问题,急需培训、扩大教师队伍。1948年2月,市内小学有14所,学生4831名,教师104人。1950年市内学龄儿童15261名。市内小学少、教师少是个突出的问题。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工人子弟教育的指示》,营口市人民政府在国营营口纺织厂等13个较大型企业,创办了13所工人子弟小学校。市内小学猛增到29所。1952年市内小学发展到49所,学生18018名。工农子女入学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90%以上。

为适应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一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办学质量。利用寒暑假培训200余名教师。主要学习法令、政策,研究教材,沟通讲课方式。另一方面办师范班、轮训班,培养壮大教师队伍。1949年9月至1952年2月,市人民政府在营口市中学(1955年改为营口市高级中学)开办一个师范班。

1951年11月初至1952年8月初,在西市区大平康里原江春楼旧址,办师资训练班。甲班学员50人,选拔高小毕业生进行培训。乙班学员40人,是从社会上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培训后参加小学教师队伍。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

1952年8月至1953年7月,营口市人民政府在大平康里原江春楼旧址开办营口市师范班。招生采取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录取优秀高小毕业生62人。

营口师范班是经辽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正规学校。校内有教室、学生宿舍、篮球场、学生食堂。学校领导班子力量较强,主任曲威年(市教育科长兼),副主任于德泉,语文教师杨威,算术教师李玉普,兼职教师王洪宾、姜施厚、李树堪等人都是市内的骨干教师。开设语文、中国革命常识、算术、时事政策、语文教材教法、算术教材教法、历史、地理、图画、音乐等课程。

副主任于德泉兼任时事政治课老师,他关心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发展20多名团员,团员总数31名占学生总数50%,他关心学生生活,努力办好食堂。虽然每月每人仅有8元伙食标准,但每周六都能吃上鱼和肉。学校在对学员进行世界观教育同时,注意搞好文体活动。逢月初,开文艺晚会,让同学们展示才艺,学生刘泮玉、王玉珍同台演出《兄妹开荒》,深受师生欢迎。

从1952年开始,营口市中、小学陆续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重视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考核办法废除百分制,实行五级评分制。即按成绩优劣,分别记1分。各科教师要求学生勤于思考,不要死记硬背,给学生一把敲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语文教师杨威,是我们阅读的启蒙教师,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把读书当做一生的精神追求。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宿舍熄灯前,同学们都在看书。放假回家也抽时间读书,逐渐地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时,阅读的主要书籍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爱的中国》、《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同学们经常背诵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的警句: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苦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死亡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地立在人类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方志敏这段话对我们影响很大,激励着我们努力做有志青年。

语文教师杨威在抓阅读的同时还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他组织了写作小组和学生一起创作、写儿歌。至今印象深刻的儿歌有三首:

马小青,大眼睛,爱学习,讲卫生。

辽河船,扬风帆,踏激浪,到彼岸。

东部山区产柞蚕,西部沿海产鱼盐。南产苹果和粮棉,北有芦苇太平原。

写作小组成员有7人,学生们以杨威老师为榜样,人人都有《群众语言》、《名句欣赏》、《读书摘记》三个笔记本,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

1953年7月22日,全班62名学生毕业。毕业证书由省教育厅加盖钢印。毕业生19人分配到市内小学任教,多数到盖平(今盖州市)师范继续学习;少数被市人民政府录用。

这些毕业生分配到市内各小学任教后进步很快。他们本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不断地发挥光和热。仅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涌现许多动人的事迹。

团支部书记李公裕分配到营口市建设小学任教后,以老教师为榜样,规范自己言行,她眼无差生,心系优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有个差生连续三年降班,是个“刺头儿”,老师与同学对这个“刺头儿”都头疼。李公裕主动地安排他到她的班级。通过多次谈心、家访,了解到这名差生的继母不给他做早饭。她一方面做继母工作,一方面做差生的心理辅导。她把教室的钥匙交给他,这个学生早早地到校开教室的门,冬天生好教室炉子。李老师的信任,使那名差生变成三好学生。李公裕连续7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和建国10年劳动模范。在1956年工资改革时,她是全市唯一的小学三级教师,工资65元。

班长刘泮玉分配到营口市团结小学后热爱学生、勤学奋进。他被抽调脱产学习后,分配到市高中教导处、党支部任干事,很快成为校团委副书记。

其他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发扬求索、创新的传统,50%以上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或走上领导岗位。

(作者:修国金 辽宁日报驻营口记者站原站长;刘泮玉 营口第十四中学党支部原书记)

  文选自《营口春秋》2017年第4期

网友热议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