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那一天。”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的人因为挫折放弃生命,有的人因为困难更加坚韧。面对苦难,有的人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越挫愈勇,但也有的人天生悲天悯人,往往做了最坏的打算。
然而,悲观并不意味着消沉和绝望,把人生看得悲些,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苦难时,更能以平常心面对,躲过时,亦能多一丝窃喜,先把人生看透了,活着才有希望。
央视名嘴白岩松以敢说真话为大家喜爱,如今俨然已成长为官方代言人的模样,在疫情持续的这段担惊受怕的日子里,每晚都有白岩松在《新闻1+1》里陪着我们。
但这位睿智挚诚的主持人,也如所有人曾陷入自我营造的困境,也曾彷徨无助,对生活中平日里珍视的东西无动于衷,在他光鲜的背后,又承载了怎样的苦痛呢?
年幼时的苦痛,真正苦的是大人
白岩松八岁时,父亲便因为病重而去世了,在“运动”盛行的年代里,白岩松的父母被打成“内人党”,刚出生两个月的白岩松就随着父母住进了牛棚。现在提起来,旁观者总觉得悲凉凄苦。然而,对于当事人而言,懵懂无知,何来凄苦呢?
在无数个哭泣的夜晚里,最难过的不是“小萝卜头”白岩松,而是面对生活压力绝望无奈的大人。
对于白岩松而言,父亲虽然英年早逝,却仍给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白岩松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带着白岩松接触到了很多寻常孩子难以企及的知识。
甚至在白建启病逝的前一晚,安排完身后事,还能与亲友们畅谈家国未来,这份豁达的胸襟,对家国的关注,在小白岩松心里扎下了根。
白岩松18岁
被自杀的不是我,而是人心
对于他人遭受过的苦难,感性的人们总会报以同情,而这一声声轻声细语的抚慰却总如刀子般一层一层剥开受难者好不容易构筑起的坚强。
2009年10月27日,网上疯传白岩松自杀的假新闻,知晓此事的白岩松第一反应是荒唐,第二反应是如此荒唐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时记者问他为何不做出回应,白岩松坦言道:“我不想被自杀,但更不想被娱乐……被自杀的不是我,是人心。”
当时白岩松在央视已经小有名气,做新闻评论者得到很多人的欣赏与赞扬,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记恨,加上自杀因素,自然得到很大的关注。这看似荒唐的谣言之所以传播得如此之快,“归功”于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件事情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只看标题便可作评论的风气让白岩松也成了大家消遣的谈资,心怀险恶之人利用的工具。
面对纷至沓来的关心与怀疑,白岩松也开始陷入沉思,审视自我,同时也勾起他那段被动接受感悟的苦痛。
在更早之前的过去里,白岩松的确曾经抑郁到想自杀。
不请自来的感悟
1992年,24岁的白岩松却遭受着失眠的折磨,面对枕头上掉落的越来越多的头发,一剂又一剂苦涩却毫无帮助的中药,暴瘦50斤,在数个无眠的夜晚里,他羡慕睡得香甜的室友,痛恨不受自我掌控的身体。
在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他渐渐释然了。他不再与无眠的深夜负隅顽抗,失眠时,他与书籍作伴。对于这段抑郁到想要自杀的过去,白岩松在《对白》中做出正面回应:“曾抑郁过,后脑斑秃家人不敢告知,后来通过读书和“读人”提升,接受自己的缺陷。”
我们知道,刚开始读书时,前几页总是很难读进去,但随着注意力越来越专注,书本仿佛在周围升起了一堵堵墙,将车水马龙的嘈杂、生活上的杂绪、无边无际的欲望、诱惑统统隔绝了起来。眼前的字眼渐渐模糊,仿佛陷入了忘我的境界,赢得了一方静谧与安详。
阅读的力量让白岩松找回了自我,心情逐渐放松,似乎跨越了心理上的障碍般,几个月的无眠居然又渐渐有了希望。夜晚里,他开始能够睡着一个小时了,两个小时,四五个小时。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缓慢的恢复过程让白岩松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因为失眠而如同崩盘的股市一样暴跌的体重,也随着逐渐规律的生活作息逐渐好转。
“失眠更多的不是生理疾患,而是心理疾患。因此想要走出泥潭,心理上主动或被动的放松是最重要的。”对于失眠,白岩松好似也有了发言权,但失眠时获得的这些感悟,白岩松坦言宁可不要这些感悟,也要过健康的岁月。
新闻工作者与时代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白岩松,在被传自杀的岁月里,对于新闻的力量亦有了别样的感受。在记者采访他对自杀炒作的看法时,他说:“我们和新闻事业本身都需要进步”。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行业自然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所有的事物本没有对错,缔造这对错准则的,正是身处其间的我们。
多年前,白岩松曾准备采访一个令人十分尊敬名人,但在采访之前,那位名人正激动昂扬地进行演讲,有一句话,深深地刺痛白岩松的心:“我虽然是学新闻出身的,但我决不与新闻为伍。”
激愤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对于行业失望而选择抛弃行业,那么行业也将继续沉沦,看到的不足永远都在,不会因为眼不见心不烦而消失,对于行业的发展也无视的,只会令自己陷入不理性的境地。
新闻行业存在不足,那么就当由新闻工作者们推动着进步,如果只会整日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遭到行业的抛弃。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