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1天的法医学检查以及多领域专家联合现场勘察,哀牢山四名地质调查队员遇难原因已经查明:他们均因低温导致的心源性休克死亡。排除中毒、机械性损伤死亡。
换句话说,四名地质队员都是因为山区气温骤降,冻死的。
在这里,谨向因公殉职的张金榜、杨敏、刘宇、张瑜致敬!愿逝者安息!
数千搜救队员进山救援
结合之前搜救过程中陆续传出的消息,四人进山时携带的食物没有吃完,他们身上带了香烟和打火机并且使用过(搜救队员发现他们之前遗留的烟头和火堆),矿泉水瓶里用于引火的汽油也还有剩,我们依然不免产生疑问:人体失温到底来得多快,以至于他们都来不及点火取暖自救?要知道卖火柴的小姑娘也是划光了她的火柴后才被冻死的呀!
先说答案,大多数人会在出现体温过低之后的15~30分钟之内死亡,有些人能坚持更久。但只需要几分钟,他就已经失去了自救能力,也就是说几分钟之内如果他不自救或者没人救他,后面的时间他所能做的就是安静地等待死神降临。
野外保险必须做足保护
美国每年约有1500人死于体温过低,其中以老年人和男性居多。许多人因穷困被冻死在家里或街头,一些年轻人死于户外探险和冷水。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皮肤和皮肤下的脂肪层能帮助我们抵御寒冷。遗憾的是,几十万年前当我们的祖先由猿进化到人时,可能是因为非洲稀树草原太热,他们褪掉了厚厚的体毛。从那以后,人类拥有了光滑的皮肤,却只能靠兽皮和衣服保暖。
在寒冷的日子里,如果穿的衣服不够多,大量的热能会从皮肤表面和我们呼出的废气里散失掉,人体会启动颤抖模式,这是失温的开始。
颤抖意味着身体失温
正常的人体温度介于35.6~37.5°C之间,请注意这不是指皮肤温度,而是我们核心器官(心、肝、脑)的温度,通常称核心温度。为了维持核心脏器的温度,大脑会发出指令,牺牲掉其它一切“不重要”的功能。
在突然遭遇寒冷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起一身鸡皮疙瘩,这是猿进化到人时遗传下来的残余反射。皮肤下面的神经末梢受到寒冷刺激,它会第一时间向下丘脑发送信号,下丘脑接到信号后就指令皮下绒毛直立肌收缩,同时排出汗腺里的汗液。
绒毛直立肌收缩会让汗毛一根根竖起来,同时汗液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皮肤的热量,这看起来与保暖的需求相矛盾,但它的好处是皮肤因此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有利于保暖。
汗毛起竖实际是在排汗
但是如果我们贴身穿的衣服是湿的,那就麻烦大了,因为湿衣服不仅不能保暖,还会使身体热量流失的速度比不穿衣服快25倍!所以在寒冷天气里你做户外运动至少需要穿三层衣服:最贴身的衣服要选择透气的化纤材质,在化纤衣服的外边再穿吸汗保暖性好的棉质衣服,最外层要套上防水保温的冲锋衣。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是你剧烈运动或者寒冷刺激出汗,汗水也不会停留在最贴近皮肤的衣服上,从而最大限度延缓失温。
户外活动要做好防潮保暖
随着身体热量进一步流失,大脑会指令肌肉颤抖来制造热能。肌肉颤抖会产生比平常多2~5倍的热能,但颤抖会迅速消耗身体里的糖元——糖元是有限的。当大脑意识到发抖不能解决问题时,它会指令关闭通向皮肤和四肢的血管,以使更多血液流向内脏。
到了这一步,意味着大脑已经穷尽了它的最后手段。因为手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会变得僵硬麻木,皮肤一点点坏死,人已经很难做出自救的动作。当核心温度低到33°C以下,人已经不会颤抖了,大脑开始寻求自保,人变得昏昏欲睡,出现幻觉。随着体温进一步降低,心脏跳动开始紊乱,随时会停止跳动。
三名地质队员遗体被红外装置发现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在滴水成冰的寒冷天气里才会失温,哪怕环境温度有个几度十几度,大风和潮湿也能夺人性命,湿衣服蒸发水气能更快地带走热量。有野外探险经验的年轻人往往比较自信,寒冷与颤抖并不能吓到他们,而一旦大脑关闭了四肢的血液供应,接下来每一分钟的乐观与侥幸都将导致可怕的后果。
哀牢山环境险恶
逝者已矣,但生命宝贵。我们不仅要查清楚这一事件的真相,还需要从真相中汲取教训,敬畏自然,敬畏规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不让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4名地质人员遇难原因公布:低温所致#
#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人员殉职原因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