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僧人和老僧在河边遇见了一位因过不去河而徘徊的女人。就在年轻僧人犹豫着该不该帮助她的时候,老僧背起了这个女人,并把她背到了对面的河岸。在赶了两里路之后,年轻僧人忍不住问老僧:“师傅,我们是出家人,您怎么可以背那位女施主呢,这岂不是犯了色戒?”
老僧看着面露不安的徒弟,边捋着胡须一边说道:“你是说那位施主啊,我早就把她放下了,怎么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都会从教育意义的角度去理解它。但是法国心理学家布卢马·齐加尼克却对上面的故事做出了另一种解释。
他发现人们最容易忘记的,是过去已经完结的事项,而那些未完结的,却往往在脑海中长久驻留。这一心理上的现象被称之为“齐加尼克效应”。
该效应最开始是德国心理学家卡特·勒温发现的。当时就读于柏林大学心理系的齐加尼克是勒温教授的学生,勒温教授所组织的研讨会经常聚集在学校附近的咖啡厅进行研究讨论,而且这些讨论会通常都会持续数个小时。
他们不停地续咖啡,并抽空吃一些蛋糕点心。其中有一名服务生竟然在没有做任何账目记录的情况下清清楚楚地记着他们所点的咖啡和蛋糕数量。勒温和他的学生们对这个服务生的记忆能力赞叹不已。更让人好奇的是,该服务员的这种超强记忆力只维持到客人结账的那一刻。一旦客人支付了咖啡和蛋糕的钱,服务员便把这些原本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忘得几乎一干二净,甚至都会忘记客人到底有没有结账。
有一次勒温和学生们忘记了已经付过账,便让服务生过来结算。这时的服务生一脸惊慌,对他们所点的食物完全有了印象。对于该现象,勒温是这样解释的:当咖啡厅里的学生们还没有结账的时候,这些学生就是服务员脑海里的重要因素,这个重要要素在他们的头脑里制造着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表现为记忆力。但是当这些学生一旦结完了账,服务员便在这一瞬间对他们失去了关注从而让先前所伴随的紧张感也随之消失,而随着紧张感的消失,记忆也一同被迅速抹除。
齐加尼克效应
当时在场的齐加尼克从勒温教授的假设中得到了灵感,他于是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他给了受试者们每人一套包含20道题目的试卷,然后将这些人分成了两个组。他给了第一组充足的答题时间,而第二组刚答到一半的时候,他便强行收回了试卷。齐加尼克还特地在受试者们正集中精力答题的时候加以干涉。考试结束后,齐加尼克邀请两个组的组员把考试内容说出来。
结果,那些没有答完的组员,他们的记忆力居然比全部答完的组员高出1.9倍之多。他们之所以表现出如此明显的记忆力差异,正是由两组人的紧张程度所决定的,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的是同样的试题,但第一组的紧张状态随着任务的完成而消失;而未能做完试题的第二组,则仍旧保持着紧张的状态,他们的思路始终被那些未能完成的题目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感难以消除。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感才会消除。反之,紧张就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的是,这些被中断了考试的人在考试结束后,会自发性地要求答完试题。在这里,他们的表现确认了一件事实,那就是人类不仅对没有完成的课题有着长久的记忆,而且对任务的完成也有着执著的欲望。我们把这些心理活动的表现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现实中的齐加尼克效应
在之前所讲的寓言故事中,年轻僧人之所以没有忘记想要过河的女人,是因为那个女人在向他们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因犹豫而没能做出应答;相反,老僧能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行为和徒弟的疑惑,是因为他没有在帮助那个女人的时候产生任何顾忌。
换句话说,在这件事情上,老僧完成了对女人的帮助,而年轻僧人却没有完成,在这简短的故事当中,齐加尼克效应在两人的心态和情绪上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单相思能长久地留在心里的原因也能用齐加尼克效应来解释。因为单相思大多数都是没能向对方表白的私密情感, 所以没有被完成为一个完整的爱情经历。
对恩惠或者仇恨的记忆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这些恩惠或者仇恨还给对方,这些记忆就会逐渐被淡化,甚至从我们的头脑中完全消失;但若是没能返还,它们会时不时地蹦出来搅扰我们的思绪,想忘掉是不容易的。
梦境的记忆也会出现齐加尼克效应。我们能记住的梦境都是在中途醒来的梦。虽然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做梦,但是大部分梦都会被遗忘。因为那些梦境在梦里都已经完结。而在中途醒来没有完结的梦境,则会久久地徘徊在记忆中,甚至左右着一天的情绪。
心理学家曾提出:累计太多未完成的任务,会对人的精神造成伤害。在现代人看来,这一结论的确言之有理。人生中的遗憾往往会成为我们的包袱,让我们始终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不能把握当前的生活。
那么,一直在折磨你的未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不要总是自己折磨自己,为解决它而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忘记过去,享受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