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为什么不烧纸(丧葬传统中的七七习俗从何而来)

陆也读史2021/09/01 06:41:48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传统,当家中有亲人去世之时,按照习俗有“烧七”的习俗,丧葬习俗沿袭至今,虽各地不同,却又都大同小异。

“烧七”

规矩繁杂的“烧七”

烧七也称之为“斋七”、“理七”、“七七”等。指的是在人死后,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而这四十九日内又以七为一轮,依次类推,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

这七轮之中逢七为一祭,但却又不能都祭,缺祭含义为先人留福,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因此,多半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

七七规矩也是极多,更有撞七之说,即烧七忌日这天农历逢七。那这日便不烧七,但恰逢的是头七、七七这两个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烧七。

“头七”

这四十九日中,以“头七”的形式隆重,为之最。

在传统丧葬观念中,亡者会在“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

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有些地方也有头七烧“梯子”的传统,意喻让亡者乘梯子上天。

电影《头七》

“烧七”的由来

中国最早形成完善的祭祀亡人的礼仪和习俗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今文《孝经》当中,孔子便已提出过,对于亡故的长辈,应“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此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国内的大肆兴起,传统的丧葬习俗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北史·外戚传》中便记载“(胡)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外戚胡国珍去世后,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为他设千僧斋,并度七人出家为僧。这是最早“烧七”的文字记录。

盛行佛法的北魏

但“烧七”在当时却早已流传开来,在同时代的《北齐书·孙灵晖传》中也同样记述了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世间六道轮转,人死后会有一段时间的“中阴身”阶段,即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

在此期间,以七日为一轮,寻找生缘,即受生转世的因缘。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这种说法起源于《瑜伽师地论》)。

在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生缘说”甚为流行的大背景之下,催生出了“烧七”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佛教六道轮回之说

无论如何,死者为大,寄托哀思,这些繁琐的礼仪之下,虽有迷信色彩,但却是后人对于前者莫大的哀崇。

网友热议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 七七事变文案(七七事变84周年)

    七七事变文案(七七事变84周年)

    华龙网2022-06-15

    84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抗战到底,累计伤亡超3500万,用生命谱写壮丽史诗。84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曾经的苦难

  • 七七事变文案(七七事变83周年)

    七七事变文案(七七事变83周年)

    云七历史2022-06-13

    又是一年七七,为什么我们要铭记这一天?为什么我们要缅怀历史? 因为,我们从历史走来,历史,绝不容遗忘! 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他们的罪恶可谓是罄竹

  • 赵丽颖鹿晗,赵丽颖杨幂鹿晗等港澳台明星纪念七七事变

    赵丽颖鹿晗,赵丽颖杨幂鹿晗等港澳台明星纪念七七事变

    娱乐圈哔哔King2021-11-21

    7月7日,是我国七七事变的84周年。今日零点整,由央视新闻在社交软件上发出一张七七事变的宣传图,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七七事变84周年,并标注了七七事变的时间,下面还标注

  • 七七为什么不烧纸(丧葬传统中的七七习俗从何而来)

    七七为什么不烧纸(丧葬传统中的七七习俗从何而来)

    陆也读史2021-09-01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传统,当家中有亲人去世之时,按照习俗有“烧七”的习俗,丧葬习俗沿袭至今,虽各地不同,却又都大同小异。“烧七”规矩繁杂的“烧七”烧七也称之为

  • 朱七七扮演者(她曾是人人喜欢的朱七七)

    朱七七扮演者(她曾是人人喜欢的朱七七)

    小影视君2021-08-11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武林外史》中那个天真活泼、敢爱敢恨的朱七七吧,剧中的她虽贵为富家一方的千金大小姐,但因母亲的一些缘故,父亲朱富贵的过分宠溺,而使得她既调皮又